如果說一小部分人的利益的得來,

是必須犧牲大多數的平民百姓的話,

那麼犧牲的人又有何感想呢?

再者,

既得利益者,

又何嘗為大多數的人做過什麼呢?

 

司馬遷讀到孟子時,就曾感嘆「利誠亂之始」,而我們回顧以往的春秋戰國的歷史時,又有多少的動亂不是就是因為「利」而開始的嗎?當我們讀到秦晉殽之戰時,又何嘗不是以古為今之鑑的最佳歷史呢?

當讀到秦晉殽之戰時,我就深深的感觸,在那個時代,政治利益大過於政治盟約,而個人榮辱,更大於全民的幸福,有時一些些在上位者個人的利益,卻可以用全民的性命去交換,從一開始秦晉殽之戰就可以完全的不要發生,就以所謂的「以其無禮於晉」來說,就因為晉侯當初在流亡於鄭國時,因為鄭國人曾經在晉侯洗澡時偷看他的生理特徵,光是這點就為出兵攻打鄭國的理由之一也未免太可笑了,我們不妨仔細想想,今天因為晉侯當上了晉國的國主,所以他今天可以去討回他之前所受的侮辱,那麼假如晉侯到頭來只是一名平凡老百姓時,那麼他又能找誰去討回他的尊嚴呢?

而當晉、秦二軍在包圍鄭國時,因為燭之武的一番話,引起了秦君的貪婪自利之心,而跟晉國廢除攻打鄭國的盟約,因此為秦晉埋下了百年不合的局面,那麼我們在仔細想一想,當初若秦君能夠堅守立場,那麼日後秦國與晉國就不會在殽山發生戰爭,而秦軍也不會慘敗於殽山,如果秦君知道後來會演變成這個局面,那麼在當初他會答應與鄭國的協定嗎?

再者,卜椻假借先王顯靈,力主戰事,那麼今天是晉國打贏了這場戰事,相信卜椻在晉國的地位可能會更加的穩固,假如是晉國打輸了這場戰爭,相信就與他自己無關,把責任全推於先王;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了一個故事,有一個國家,當年幼的國君即位時,宰相就力主與鄰國發生戰爭,當時,那個宰相心中的如意算盤就是不管這場戰爭的輸贏為何,獲利的絕對是他,因為如果這場戰爭打贏了,那麼主戰的宰相,絕對是一個大功臣,假如打輸了,那麼是年幼的國君,判斷無能,那麼這位宰相,就能藉由輔佐年幼的國君為由,更掌握國家大權,所以無論結果為何,最大的贏家絕對是他,這種情形,又何嘗不是與卜椻所打的主意一樣呢?

而在秦晉殽之戰的例子中,有太多太多的個人利益的因素,所引發的一場無意義的戰爭,那麼我們姑且不論,在這場秦晉殽之戰的戰爭的人物的目的為何,不可否認,最大的輸家永遠是人民百姓,老子說:「大軍之後,必有兇年」,在短短的數年之間,秦、晉、鄭、滑之間發生了這麼幾次戰爭,那麼,人民能夠安心生活嗎?村莊的壯丁去打戰了,那麼農作又有誰去耕耘呢?家園又有誰去守護呢?所以我們可以發現,越是大聲說為人民謀福利的人,其自我的私心就越明顯,但是底下的老百姓永遠是被犧牲的一群,而在歷史上這些人,雖然是大多數,但是利益的獲得絕對沒有他們,而歷史也絕不會為他們的事跡留下任何的婉惜,那麼,人民百姓不就等於謅狗一樣嗎?

今天無論以前的歷史至今的政局,不知有誰真正的為底下人民著想,其實底下人民小小的心願不就是安穩的過日子嗎?希望在政客爭名奪利的同時,也多發點心思為底下的人民想想吧!

套一句廣告詞:「真是夠了。」

2000 / 9 / 28 于虎尾技術學院 -

 

[返回]